“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海淀教育大会召开不久,一个个重磅动作就接连落地,可以说是相当“快准狠”了。
近日,“ 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暨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
会上发布了两大重磅消息:
一是发布《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打造“海淀区科学教育共同体”,这也让“海淀是所大学校”这一概念充分具象化了。
二是启动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又一次面向的是全区中小学生,可见海淀持续扩大AI人才“蓄水池”的决心。
人大附中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打破了传统会场边界,将校园打造成“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联动参展,生动展示了人大附中30年科创育人案例,以及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各成员校和海淀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成果。人大附中校长宓奇也分享了学校30余年来在科学教育上的前沿探索。
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36年持续探索,
人大附中这样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从1989年成立科技办公室,开展学生科技活动,人大附中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探索,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了。
36年来,人大附中不断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相继开设了科学实践、通用技术、校园科普等课程。建成虚拟科学实验室等高端实验室,成立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实验班,组织各类校内外科研实践活动。开展中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牵头建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实践共同体等项目。
历经30余年的深耕探索,人大附中为培育科技与工程创新后备人才厚植了沃土。学校也获评 首批北京市科技示范校、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入选首批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人大附中还积极探索大中小衔接视域下的科学教育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 包括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在内的“六域三层两翼”的课程体系,与人大、北航、北理、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设了10余门科学与工程类大学先修课、20余门大中衔接课程。
今年也正值人大附中少年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30周年、少年科学院成立19周年。
会上,人大附中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学校少年科技创新委员会顾问。白春礼院士用亲笔写下的“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八个字,鼓励人大附中的同学们追求科学梦想,珍惜青春时光。
同时,人大附中9名具有创新精神和潜力的学生将担任少创委学生委员。作为新任少创委学生委员,初二(3)班冯煜尧同学分享了一个创新实践小故事。

因为担心家中老人储存洗手废水会带来一定隐患,冯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查找资料、实验对比、走访调研等形式,最终设计出了一款家庭智能节水装置,历经三次迭代升级,从家庭走向社区,并且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了国家专利。
冯同学谈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学校丰富多彩的科研课程和比赛活动。“学校活泼、自由、热烈的研究氛围,引导我动手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让我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在创新中持续突破。”
宓奇校长表示,深入开展科学与工程教育,为实现科技强国解决“卡脖子”问题储备人才力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未来,人大附中将不断探索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塑造再到价值引领的阶梯式成长路径。

政府主导、学校主体、
企业参与、高校支撑
打造“海淀区科学教育共同体”
建议每位学生每年完成一项科学实验,探访一次科技馆,聆听一场科学讲座;
建议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创新精神;
倡导深化科学节活动,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实验教学,建立科学素养数据档案;
……
本次大会上,由海淀区教科院牵头发布了《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该倡议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旨在全面激发海淀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能。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海淀不少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上进行了深度的探索,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如十一学校构建了包括生物与化学、基础物理与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创新产品孵化五大领域在内的 科学与工程课程群。此外,学校还设立“科学基础项目”“枣林村书院”等项目,满足小初衔接和差异化发展需求。
首师大附中创立 “青牛创客空间”,通过课程革新、活动赋能,打造一种沉浸式的创新研究的氛围,建立一种灵活、开放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柔性教育体系。
中关村一小以发展科学素养为目标,锚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系统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创新者,依据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立足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了 科学园的教育生态系统。
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离不开科学教育的深厚土壤。海淀区深谙这一点,把大力加强科学教育一大核心任务,致力于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个崇尚科学、鼓励探索的浓厚氛围。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海淀区正在研制《海淀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指南》,从顶层设计上全面提升科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整合区域内丰富的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集团资源, 打造“海淀区科学教育共同体”,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校支撑”的科学教育协同生态。
面向全区中小学生!
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正式启动
今年的海淀教育大会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成为一大热词。
会上颁布《海淀区“智启科创・培英育才”行动计划(2025-2028)》,直指未来三年海淀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图景。
文件中明确指出,到2027年,海淀区要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形态和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勇于探索创新的优秀青少年。
为了进一步落实海淀教育大会精神,本次会议还发布了 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方案,旨在鼓励学生挑战真实问题,展现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大赛设置了 智能艺术生成、向善智创应用和智能算法挑战3个比赛分项,聚焦美丽校园、公益向善、智慧通行三大主题,围绕“AI+美育”““AI+创新实践”“AI+场景应用”,致力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据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广州市黄浦区、白银市会宁县3个科学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上,海淀早早就出手了。从今年暑假开始,海淀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重磅消息就一个接一个。
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OAI)成功举办,汇集了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77支代表队、300余名AI少年英才,由8位中学生组成的中国国家队在本届赛事中斩获4枚银牌、3枚铜牌。
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首届少年AI体验营正式开班,152名来自北京各区23所中学的初高中生实战练兵。
前不久,海淀名校陆续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锚定人工智能,数学、物理基础学科等方向。
······
今年是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关键之年,海淀在AI人才培养体系、工具创新、课程建设、教师AI素养提升四大方面精准发力,剑指为全国提供有价值的 “海淀样本”。
本平台广告位,小程序开发,网站维护,运营托管等互联网服务欢迎咨询海能科技,服务热线:180-2356-0819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sysz.org/jiaoyu/1447.html
